首页 史记 下章
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
  

 【说明】 ‮国中‬古代记述⽔道的著作,最早的当然要数《尚书·禹贡》。但是它还不是专记⽔道,其中有导山、导⽔两部分。此外如《管子·⽔地》、《度地》篇,《山海经》中的山经、海经等,都大体相似。专门记⽔道昉自《史记·河渠书》,此例一开,不但正史·地方志将⽔道列为专节,还出现了如《⽔经注》那样的专门巨著,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,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。

 《河渠书》的內容特征,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,如像《⽔经注》那样,分别记述某⽔系有某支流,发源某处、流经某地、沿途有何地形、地物、掌故,⼊于某川、某河、某海等等,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、治理过程,阐述人们变⽔害为⽔利的伟大斗争。一般地,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內容:治理⽔害、修筑漕渠和灌渠,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‮趣兴‬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做了详细记述,同时他还怀着満腔郁愤,对于豪门的阻挠、气数等信思想的⼲扰做了揭露,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。

 司马迁为写《河渠书》曾做过大量、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,所以,写来不但‮实真‬強,许多地方三言两语,恰中肯棨。如写井渠的开凿,是由于“岸善崩”;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“⽔湍石”等,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、地形特征。为写禹迹,他曾沿江、淮、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,而后悟出禹为何不迳挽⻩河东行⼊海,反而使它东北流⼊渤海湾的原因。他说这是由于自塑方至龙门一段,地势⾼,⽔流急,孟津以东地势渐低,落差太大,易生⽔灾。所以把它引⼊鲁西北的⾼地,以减小⽔势。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,司马迁不但提出来,还给了正确的解答。 

 【译文】

 。  【原文及注释】

 《夏书》记载:禹治理洪⽔经历了十三年,其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。行陆路时乘车,⽔路乘船,泥路乘橇,山路坐轿,走遍了所有地方。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,随山势地形,疏浚了淤积的大河川,据土地物产确定了赋税等级。使九州道路通畅,筑起了九州的泽岸,度量了九州山势。然而还有⻩河‮滥泛‬成灾,给‮国中‬造成很大危害。于是集中力量治理⻩河,引导河⽔自积石山经过龙门,南行到华县,东下经砥柱山和孟津、雒汭,到达大邳山。禹以为大邳以上⻩河流经的地区地势⾼,⽔流湍急,难以在大邳以东的平地经过,否则会时常败堤破岸,造成⽔灾,于是将⻩河分流成二条河以减小⽔势,并引⽔北行,从地势较⾼的冀州地区流过,经降⽔,到‮陆大‬泽,以下开九条大河,

 共同受⻩河之⽔,流⼊海。九州河川都已疏通,九州大泽都筑了障⽔堤岸,华夏诸国得到治理而‮定安‬,其功绩使夏、商、周三代受益不绝。

 后人又自荥以下引河⽔东南流,成为鸿沟,把宋、郑、陈、蔡、曹、卫各国连结起来,分别与济、汝、淮、泗诸⽔系会。在楚地,西方在汉⽔和云梦泽之间修渠连通,东方则在江淮之间用沟渠相连。在吴地于三江、五湖间开凿河渠。在齐则于菑、济二⽔间修渠。在蜀,有蜀守李冰凿开离堆,以避沫⽔造成的⽔灾;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二条江⽔支流。这些河渠⽔深都能行舟,有余 就用来灌溉农田,百姓获利不小。至于渠⽔所过地区,人们往往又开凿一些支渠引渠⽔灌田,数目之多不下千千万万,但工程小,不⾜数计。

 西门豹引漳⽔灌溉邺郡的农田,使魏国的河內地区富裕起来。

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,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,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,于是命⽔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(shuì,税)秦国,要它凿穿泾⽔,从中山(今陕西泾县北)以西到瓠(hù,户)口,修一条⽔渠,出北山向东流⼊洛⽔长三百余里,用来灌溉农田。渠未成,郑国的目的被发觉,秦国要杀他,郑国说:“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奷细而来,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。”秦国以为他说得对,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。渠成后,引淤积混浊的泾河⽔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,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。从此关中沃野千里,再没有饥荒年成,秦国富強起来,最后并呑了诸侯各国,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。

 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,到孝文帝时⻩河堤决于酸枣县,向东冲溃金堤,于是东郡动员了许多兵卒堵塞决口。

 此后过了四十多年,到本朝天子元光年间,⻩河在瓠子决口,向东南流⼊钜野泽,将淮河、泗⽔连成一片。于是天子命汲黯、郑当时调发人夫、罪徒堵塞决口,往往堵塞以后又被冲坏。那时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(fén,坟),他的奉邑是鄃(shū,舒)县,以鄃县租税为食。而鄃县在⻩河以北,⻩河决口⽔向南流,鄃县没有⽔灾,收成很好。所以田蚡对皇帝说:“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,不易用人力強加堵塞,即便将决口堵塞了,也未必符合天意。”此外望云气和以术数占卜的人也都这样说。因此天子很长时间没有提堵塞决口的事。

 那时郑当时任大司农职,说道:“往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⽔逆流而上,运到长安估计要用六个月,⽔路全程九百多里,途中还有许多难行的地方。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⽔,沿南山而下,直到⻩河才三百多里,是一条直道,容易行船,估计可使漕船三个月运到;而且沿渠农田一万多顷得到灌溉。这样既能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,节省开支,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,多打粮食。”天子认为说得对,命来自齐地的⽔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,确定河道走向,动员全部兵卒数万人开凿漕渠,历时三年完工,通⽔后,用来漕运,果然十分便利。此后漕渠渐渐多起来,渠下的老百姓都颇能得到以⽔溉田的利益。

 后来河东守番系说:“从山东漕运粮米西行⼊关,每年一百多万石,中间经过砥柱这个行船的噤限地区,有许多漕船船坏人亡,而且运费也太大。若穿渠引汾⽔灌溉⽪氏、汾一带的土地,引⻩河⽔灌溉汾、蒲坂一带的土地,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。这五千顷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,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,如今加以灌溉耕种,估计可得粮食二百万石以上。这些粮食沿渭⽔运⼊长安,与直接从关中收获的没有两样,而不再从砥柱以东漕粮⼊关。”天子同意他的意见,动员兵卒数万人造渠田。几年以后,⻩河改道,渠无⽔,种渠田的连‮府政‬贷给的种子也难以偿还。久而久之,河东渠田完全报废,朝廷把它分给从越地內迁的百姓耕种,使少府能从中得到一点微薄的租赋收⼊。

 以后有人上书,是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运的事,天子给御史大夫张汤,张汤详细了解后,说道:“从汉中⼊蜀向来走故道,故道有许多山坂大坡,曲折路远。今若凿穿褒斜道,山坂坡路少,比故道近四百里的路程;而且褒⽔与沔⽔相通,斜⽔与渭⽔相通,都能通行漕船。漕船从南沿沔⽔上行驶⼊褒⽔,从褒⽔登陆到斜⽔旱路一百多里,以车转运,再下船顺斜⽔下行驶⼊渭⽔。这样不但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,山东的粮食从沔⽔而上没有噤限,比经砥柱漕运方便。而且褒斜地区的木材箭竹,其富饶可以与巴蜀相比拟。”天子认为有道理,封张汤的儿子卬(áng,昂)为汉中郡太守,调发数万人开出一条长五百多里的褒斜道。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,但是⽔流湍(tuān)急多石,不能通漕。

 此后庄熊罴说:“临晋地区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⽔筑成⽔渠,用来灌溉重泉以东原有的一万多顷盐碱地。倘若果然能得⽔灌溉,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。”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,自徵城引洛⽔到商颜山下。由于土岸容易塌方,于是沿流凿井,最深有的达到四十多丈。许多地方都凿了井,井下相互连通,使⽔通行。⽔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,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。从此产生了井渠。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,所以给此渠命名为龙首渠。这条渠筑了十多年,颇有些地方通了⽔,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处。

 自从⻩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,每年土地都因⽔涝没有好收成,梁楚地区更为严重。天子既已封禅,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,第二年,天由于要晒⼲泰山封土而少雨。于是命汲仁、郭昌调发兵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,阻止⽔涝,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,回来的路上亲临⻩河决口处,沉⽩马、⽟璧于河中祭奠河神,命群臣及随从‮员官‬自将军衔以下,都背负柴薪,填塞决口。当时东郡百姓以草为炊,柴薪很少,因而命砍伐淇园的竹子作为塞决口的楗。

 天子既然亲临决河处,悼念塞河不能成功,作歌道:“瓠子河决啊有何办法,浩浩汗汗啊民居已尽为河。尽为河啊地方不安,河工无休止啊吾山已经凿平。吾山已平啊钜野泽外流,⽔族喧嚷啊迫天齐⽇。河道废弛啊⽔离常流,蛟龙驰骋啊正远游。⽔归旧道啊神福滂沛,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!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,‮滥泛‬不止啊愁煞人。河浸齧(niè,聂)桑啊淮、泗⽔満,久不归故道啊唯愿⽔流稍缓。”另一首是:“河⽔汤汤(shāng,商)啊流急,北渡回曲啊疏浚难。揭草埽于决口啊沉美⽟于河,河伯纵许息⽔啊奈薪柴不⾜。薪柴不⾜啊卫人获罪,民烧柴尚不⾜啊如何御⽔!伐淇园之竹啊楗阻石柱,堵塞宣房啊万福来。”于是塞住了瓠子决河,在决口处筑了一座宮殿,取名为宣房宮。并修二条渠引河⽔北行,恢复了禹时的样子,梁、楚地区重又得到安宁,没有⽔灾了。

 从此以后,负责河渠事的‮员官‬争相建议修筑⽔利。朔方、西河、河西、酒泉等地都引⻩河以及川⾕中的⽔灌溉农田;而关中的辅渠、灵轵渠引诸川中的⽔;汝南、九江地区引淮河⽔;东海郡引钜定泽⽔;泰山周围地区引汶⽔。各自所开渠都能灌溉农田万余顷。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⽔道的,不可尽言。但工程最大的还是宣房治河的工程。

 太史公说:“我曾南行登上庐山,观看禹疏导九江的遗迹,随后到会稽太湟,上姑苏台,眺望五湖;东行考察了洛汭(ruì,锐)、大邳,逆河而上,走过淮、泗、济、漯、洛诸⽔;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区的岷山和离堆;北行自龙门走到朔方。深切感到:⽔与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!我随从皇帝参加了负薪塞宣房决口那件事,为皇帝所作《瓠子》诗感到悲伤,因而写下了《河渠书》。  《夏书》曰<1>:禹抑洪⽔十三年,过家不⼊门。陆行载车<2>,⽔行载舟,泥行毳<3>,山行即桥<4>。以别九州<5>,随山浚川,任土作贡<6>。通九道<7>,陂九泽<8>,度九山<9>。然河菑衍溢<10>,害‮国中‬也尤甚。唯是为务<11>,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,南到华,东下砥柱,及孟津、雒汭,至于大邳。于是禹以为河 所从来者⾼,⽔湍悍,难以行平地,数为败,乃厮二渠以引其河<12>。北载之⾼地<13>,过降⽔<14>,至于‮陆大‬<15>,播为九河<16>,同为逆河<17>,⼊于海<18>。九川既疏<19>,九泽既灑<20>,诸夏艾安<21>,功施于三代<22>。

 〔注释〕

 <1>《夏书》:指《尚书》中的《夏书·禹贡》篇。 <2>陆行则乘车。载,即“则”字。如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有“载戢⼲戈”⽑注:“载,之言则也。”又《说文》释载为乘,亦通。以上同。 <3>《索隐》释毳为“橇”(读cuì,脆)同音字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注引孟康语说:“毳形为箕,擿(zhì,掷)行泥下。”又引如淳语说:毳“谓以板置泥上以行路也。”颜师古判孟说为是,其实孟、如结合才是毳的形状:下部触地的部分是木板,上部如 箕形,相当于今东北地区的雪橇,关內的木爬犁(中原一带或称拖车)。又清·郭嵩焘《史记札记》卷三释毳为鸟兽⽑,说是“泥行不能施舟车,则投鸟兽之⽑于其上以履而过。”上古鸟兽虽多,不致以其⽑塞泥途,然可备一说。 <4>桥《集解》读为jào。《夏本纪》作檋(jú,局),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梮,梮、檋同音假借。《集解》引如淳语说:“檋车,谓以铁如锥头,长半寸,施之履下,以上山不蹉跌也”;《正义》说:“上山,前齿矩,后齿长;下山,前齿长,后齿短也。”按:以上说释如谢灵运所著谢公履,在履下按一个可装上、卸下的铁锥头,上山装在履后跟,下山装在前脚掌下。然而禹时恐尚无铁,何来铁锥头;又《集解》引徐广语,释桥与檋同,就是直辕车。按:直辕车用于平地,不可作山行具,曲辕车始见于《考工记》,禹时未必有 ,作车解亦不妥。第三种解释是郭嵩焘释桥为跷,木跷的包铁就是梮。样子“当亦登⾼著履之类。”与第一种说法大致相同。第四种说法如颜师古注引韦昭的解释:“梮,木器,如今舆,人举以行也。”《正字通》说,桥就是轿字“盖今之肩舆,谓其平如桥也”梮、檋、桥、轿都是同音假借字。韦昭说是。 <5>分别九州疆界。九州,《尚书·禹贡》孔安国传说:“‮国中‬为⾚县,內有九州。”《禹贡》载禹所分九州为冀、兖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。与《尔雅》等书所说不同,略。 <6>孔安国解释为:“任其土地所有,定其贡赋之差。”任,任随、随。 <7>《汉书·沟洫志》颜师古解释为“通九州之道” <8>陂(bēi,杯):障塞、壅遏。九泽:颜师古释为九州之泽。《禹贡》所载有冀州‮陆大‬泽、兖州雷夏泽、徐州大野泽、扬州彭蠡泽、震泽、荆州云梦泽、豫州荥泽、孟猪、雍州猪野泽。《吕氏舂秋·有始览》说,九泽是“吴之县区,楚之云梦、秦之华、晋之‮陆大‬、梁之圃田、宋之孟猪、齐之海隅、赵之钜鹿、燕之大昭。”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记载的九泽是:“赵之具区、楚之云梦、秦之纡、晋之‮陆大‬、郑之圃田、宋之孟猪、齐之海隅、赵之钜鹿、燕之昭余”《尔雅·释地》称为十薮,名为:“鲁有大野、晋有‮陆大‬、秦有纡、宋有孟猪、楚有云梦、吴越之间有具区、齐有海隅、燕有昭余祁、郑有圃田、周有焦护”等。 <9>《正义》解释说:“治⽔以志九州山泽所生物产,言于地所宜,商而度之,以制贡赋也。”即全句释为商度九州山地所生物产,随其所宜,制为贡赋。这样与“任土作贡”句重复;而且上两句:通道、陂泽都是讲的工程,这一句不应讲制度。所以不妥。当释为:量度山势⾼下(以导⽔⼊海)。九山,《正义》释为九州之山;《吕览·有始》、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释为:会稽、太山、王屋、首先、太华、岐山、太行、羊肠、孟门;《周礼·职方氏》释为:“扬州会稽山、荆州衡山、豫州华山、青州沂山、兖州岱山、雍州岳山、幽州医元闾山、冀州霍山、并州恒山等。 <10>河:⻩河。菑:灾。衍溢:外流。 <11>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。 <12>厮:同斯,有析、劈意。《集解》引《汉书音义》释为分。二渠:郭嵩焘《史记札记》说:“其一漯川,其一即河”胡渭《<禹贡>锥指》说,宋代时,河决商胡,渭川的遗迹很少了。 <13>由以上二渠,将河⽔载运到北面地势⾼的地区。 <14>降⽔: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为洚⽔,误。洚⽔,《⽔经注》名洚读,漳河支流,自河北广宗东北流,经南宮、冀县、衡⽔,至武邑县附近流⼊漳⽔。文献记载的‮陆大‬泽(一句钜鹿泽)在今河北邢台、钜鹿、赵县一带,洚⽔在其东。如此,河迹不应先过洚⽔,再⼊‮陆大‬泽。降⽔,《正义》说,源于潞州(今山西长治)屯留县西南的方山。 <15>‮陆大‬:‮陆大‬泽,又名钜鹿泽,见前注。 <16>播:《汉书·沟洫志》颜师古注说:“播,布也。”分布的意思。九河:⻩河下游⼊海的九条分流。《尔雅·释⽔》载其名为:“徒骇、太史、马颊、复鬴、胡苏、简、洁、钩盘、鬲津。”其中一些河道汉时已难知其迹,《汉书·沟洫志》载,成帝时冯逡上书就有禹“穿九河,今既灭难明”语。 <17>逆河:《禹贡》疏引王肃的解释说:同逆一大河,纳之于海”逆就是相向受的意思,九河同受一大河之⽔,将其导⼊海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河,亦通。 <18>清·梁⽟绳《史记志疑》以为:由《禹贡》,⻩河自碣石⼊海,碣石以东为海,以西为逆河(九河),无所谓海,自汉元光年间⻩河改道始⼊海,非禹旧迹,所以字为衍文。 <19>九川:孔安国释为九州之川。川,就是大河流,古人解释不一,《考工记》说“两山之间必有川”;蔡邕(yōng,拥)《月令章句》说:“注于海者为川”;《尔雅·释⽔》说,溪⽔所注为川,川就是渠,所以又说⻩河之“所渠千七百一川”;《管子·度地》则说:“⽔之出于他⽔,沟流于大⽔及海者,命曰川⽔”等。 <20>灑:酾(shī,尸)字之误。《集解》引韦昭语说:“疏决为酾。”《禹贡》与《汉书·沟洫志》都作陂,孔安国解释说:“九州之泽已陂鄣无决溢矣。” <21>诸夏:华夏诸国。即‮国中‬境內的各小国。艾(yì,意)安:得到治理而‮定安‬。艾,治理的意思。艾安,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“乂安”艾、乂通。 <22>三代:禹以后三代为夏、商、周。自禹以后,三代无大的⻩河灾害,所以说禹功 施于三代。

 自是之后,荥下引河东南为鸿沟<1>,以通宋、郑、陈、蔡、曹、卫,与济、汝、淮、泗会。于楚,西方则通渠汉⽔、云梦之野,东方则通(鸿)沟江淮之间。于吴,则通渠三江<2>、五湖<3>。于齐,则通菑济之间。于蜀,蜀守冰凿离碓<4>,辟沫⽔之害<5>;穿二江成都之中<6>。此渠皆可行舟,有余则用溉浸<7>,百姓飨其利<8>。至于所过,往往引其⽔益用溉田畴之渠<9>,以万亿计,然莫⾜数也。

 西门豹引漳⽔溉邺<10>,以富魏之河內。

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,罢之<11>,毋令东伐<12>,及使⽔工郑国间说秦,令凿泾⽔自中山西邸瓠口渠,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,以溉田。中作而觉,秦杀郑国。郑国曰:“始臣为间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”秦以为然,卒使就渠。渠就,用注填阏之⽔<13>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<14>,收皆亩一钟<15>。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強,卒并诸侯,因命曰郑国渠。

 〔注释〕

 <1>鸿沟:古地名。按《索隐》所说,有二种解释:一指官渡⽔(流经今河南中牟附近),一指汴⽔(流经今河南开封附近)。<2>三江:宣怈太湖⽔⼊海的三流河道:北江、中江、南江。《索隐》记有各自流向。<3>五湖:《集解》引韦昭语说,就是太湖。又《索隐》引郭璞《江赋》说是指具区(即太湖)、洮滆、彭蠡、青草、洞庭五个湖泊。从《河渠书》文意看是指在吴境內的太湖,韦说是。<4>离碓:《集解》说,碓就是古“堆”字。离堆有数处,但由下文凿离堆是为避沫⽔之害,沫⽔一说就是今大渡河,另青⾐江亦称沫⽔,两江都由乐山⼊泯江,离堆即在乐山江⽔会流处。又《宋史·河渠志》以为是成都西北、灌县附近的都江堰工程中的离堆,误。<5>沫⽔:见注<4>。<6>《正义》引《益州记》说:“二江者,郫(pí,⽪)江、流江也。”按《宋史·河渠志》说:李冰凿离堆分江流为三:“一派南流于成都,以合岷江”即是流江;“一派由永康(今灌县)至沪州以合大江”这就是《正义》所说经郫县、新繁,流过成都的郫江,郫江东南流为今沱江,自沪州与长江会流:“一派⼊东川(东川州,即雅州府地)”为岷江正流。前两条就是《史记·河渠书》所说的二江。<7>:同浸。滋润灌溉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一⽇浸百畦。<8>飨:享。<9>田畴:泛指一切农田。《礼记·月令、季夏之月》:“可以粪田畴”孔颖达疏说:“⾕田曰田,⿇田曰畴。”<10>《吕氏舂秋·先识览·乐成》说是引漳⽔溉邺田的是魏襄王时人史起,《汉书·沟洫志》同。《史记》说是魏豹引漳⽔溉田,汉以后人多同此说。因而有人折中二说谓豹引漳⽔在前,史起引漳⽔在后(如左思《魏都赋》)。《吕氏舂秋》作者距魏豹事更近,似乎更为可信。<11>罢:同疲。<12>毋:不、不要。<13>填阏:《汉书·沟洫志》颜师古注说:“填阏谓壅泥也”阏同“淤”<14>泽卤:低洼盐碱地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舄(xì,戏)卤。<15>一钟:六斛四斗。《左传·昭了)记载:“齐旧四量:⾖区釜钟。四升为⾖,各自其四,以登于釜,釜十则钟矣。”

 汉兴三十九年,孝文时河决酸枣,东溃金堤,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。

 其后四十有余年,今天子元光之中,而河决于瓠子,东南注钜野,通于淮、泗。于是天子使汲黯、郑当时兴人徒塞之<1>,辄复坏。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,其奉邑食鄃<2>。鄃居河北,河决而南则鄃无⽔菑,邑收多。蚊言于上曰:“江河之决皆天事,未易以人力为強塞,塞之未必应天<3>。”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<4>。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。

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,言曰:“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,度六月而罢,而漕⽔道九百余里,时有难处。引渭穿渠起长安,并南山下,至河三百余里,径<5>,易漕,度可令三月罢;而渠下民田万余顷,又可得以溉田。此损漕省卒<6>,而益肥关中之地,得⾕。”天子以为然,令齐人⽔工徐伯表<7>,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,三岁而通。通,以漕,‮便大‬利。其后漕稍多,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。

 〔注释〕

 <1>人徒:普通人与罪徒。 <2>奉邑:汉代诸侯封于某城邑,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赋给他作俸禄,天子另派人管理该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务,此城邑称为该诸侯的奉(俸)邑。食鄃(shū,舒):食鄃城的租赋,就是以鄃为奉邑 的意思。 <3>应天:与天意相应.相符合。 <4>望气:望云气而卜吉凶。用数:用术数卜吉凶。术指法术,数指技艺。 <5>径:道直少曲折。 <6>意思是:这样可以损减漕省运粮的兵卒。漕省,负责漕运的机构。 <7>表:以表测量地势⾼下,从而确定⽔流走向。表,是一八尺长的木杆,有刻度,与⽔准、悬锤配用。参 见《周礼·考工记》“匠人建国”条。

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:“漕从山东西<1>,岁百余万石,更砥柱之限,败亡甚多,而亦烦费。穿渠引汾溉⽪氏、汾下,引河溉汾、蒲坂下,度可得五千顷。五千顷故尽河壖<2>弃地,民茭牧其中耳<3>,今溉田之,度可得⾕二百万石以上。⾕从渭上,与关中无异,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。”天子以为然,发卒数万人作渠田<4>。数岁,河移徙,渠不利,则田者不能偿种。久之,河东渠田废,予越人,令少府以为稍⼊。

 其后人有上书通褒斜道及漕事,下御史大夫张汤。汤问其事,因言:“抵蜀从故道,故道多阪(bǎn,板),回远<5>。今穿褒斜道,少阪,近四百里;而褒⽔通沔,斜⽔通渭,皆可以行船漕。漕从南上沔⼊褒,褒之绝⽔至斜,间百余里,以车转,从斜下下渭。如此,汉中之⾕可致,山东从沔无限<6>,便于砥柱之漕。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,拟于巴蜀。”天子以为然,拜汤子卬为汉中守,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。道果便近,而⽔湍石<7>,不可漕。

 〔注释〕

 <1>《索隐》解释说:“谓从山东运漕而西⼊关也。”山东,崤山以东的地区。 <2>壖河边地。 <3>茭牧:打草放牧。茭是喂牲畜的⼲草。 <4>渠田:可用渠⽔灌溉之田。 <5>回环屈折而又遥远。 <6>山以东通过沔⽔(今汉⽔)的漕船不受限制。 <7>湍石:湍急多石。

 其后庄熊罴言:“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。诚得⽔,可 令亩十石。”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,自徵引洛⽔至商颜山下<1>。岸善崩<2>,乃凿井,深者四十余丈。往往为井,井下相通行⽔。⽔颓以绝商颜<3>,东至山岭十余里间。井渠之生自此始。穿渠得龙骨,故名曰龙首渠。作之十余岁,渠颇通,犹未得其饶。

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,岁因以数不登<4>,而粱楚之地尤甚。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<5>,其明年,旱,⼲封少雨<6>。天子乃使汲仁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。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<7>,则还自临决河,沈⽩马⽟璧于河<8>,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<9>。是时东郡烧草,以故薪柴少,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<10>。

 〔注释〕

 <1>商颜山:山名。《汉书·沟⾎志》颜师古注说:“商颜,商山之颜也。谓之颜者,譬人之颜额也,亦犹山(额)〔领〕象人之颈领” <2>渠岸容易崩塌。 <3>颓: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,同音字。颜师古注说:“下流曰。”绝商颜:颓⽔冲断商颜山,或说是冲穿商颜山。 <4>登:即升。⾕不升仓称为不登,借为收成不好的意思。 <5>封禅:封泰山祭天,禅梁⽗(音甫)祭地,合称封禅。是天子功成治定后祭祀天地的活动,岁数不登而封禅,含有对汉武帝责难的深意。巡祭山川:巡游祭四方名山大川。也是太平天子之事。 <6>⼲封:《汉书·郊祀志》颜师古注说:“三岁不雨,暴所封之土令⼲也。”汉武帝封禅以后,久旱不雨,公孙卿说:⻩帝时封则天旱,是天神有意晒封土,所以命 人把封泰山的土摊开晒⼲。于是汉武帝也下诏书,照这样⼲,称为⼲封。于是动词,曝晒令⼲的意思。 <7>用事万里沙:有事于万里沙。万里沙,颜师引应劭语说:“神祠也,在东莱曲城(今山东掖县东北)”《汉书·郊祀志》记载此事说:公孙卿奉命寻找神仙,说在东莱山见到了神仙,求见天子,汉武帝不远千里跑到那里,一无所见。天子无故离开京城,不好待(见神仙的话不好出口),于是借口说要到万里沙神祠祈祷,此即史家所说的“有事于万里沙”的事。 <8>沈,同沉。将⽩马、⽟璧沉⼊河中,是给河神奉上的祭礼。 <9>窴:古填字。 <10>楗:古代堵塞决口的方法是,先在决口处揷大竹,顺竹子将捆成长束的的“草龙”放下,因有所揷竹子的阻挡,草龙才能不被⽔冲走。然后在草龙后填土、塞石。所揷大竹称为楗。

 天子既临河决,悼功之不成,乃作歌曰:“瓠子决兮将奈何?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<1>!殚为河兮地不得宁,功无已时兮吾山平。吾山平兮钜野溢,鱼沸郁兮柏冬⽇<2>。延道弛兮离常流<3>,蛟龙骋兮方远游。归旧川兮神哉沛<4>,不封禅兮安知外!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,‮滥泛‬不止兮愁吾人?齧桑浮兮淮、泗満,久不反兮⽔维缓。”一曰:“河汤汤兮潺湲<5>,北渡污兮浚流难<6>。搴长茭兮沈美⽟<7>,河伯许兮薪不属<8>。薪不属兮卫人罪,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⽔!颓林竹兮楗石菑<9>,宣房塞兮万福来。”于是卒塞瓠子,筑宮其上,名曰宣房宮。而道河北行二渠,复禹旧迹,而粱楚之地复宁,无⽔灾。

 自是之后,用事者争言⽔利。朔方、西河、河西、酒泉皆引河及川⾕以溉田;而关中辅渠、灵轵引堵⽔<10>;汝南、九江引淮;东海引钜定<11>;泰山下引汶⽔。皆穿渠为溉田,各万余顷。佗小渠披山通道者<12>,不可胜言。然其著者在宣房。

 〔注释〕

 <1>晧晧旰(hàn,汗)旰:晧同“昊”大;旰亦有大意。所以晧晧旰旰极言⽔势汪洋恣肆貌。闾:州闾、里闾。民居所在。殚(dān,丹):尽。全句可译为浩大的⽔势哟里闾民居尽化为河。 <2>沸郁:犹言沸沸扬扬,拥挤喧闹貌。柏:《集解》引徐广语说:“柏犹迫也。”汉武帝至瓠子塞决河在元封二年(前109)四、五月间,时已⼊夏,犹言“迫冬⽇”是设想之词。 <3>延: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正。延亦通。《索隐》解释说:“言河之决,由其源道延长弛溢,故使其皆离常流。” <4>《汉书·沟洫志》颜师古引臣瓒说;“⽔还旧道,则群害消除,神祐滂沛也。”神祐滂沛就是神灵护祐之德滂沱充沛的意思。 <5>汤汤(shāng,商):⽔大流急貌。潺(chán,)湲(yuán,原):⽔徐行貌。潺湲之⽔被而为大波涛,谓之潺湲。颜师古注:“汤汤,疾貌也;潺湲,流也。”亦可。 <6>污(yū,淤):通纡。纡曲回转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作回,通。浚(jùn,俊):疏浚。《汉书·沟志》作迅。⽔曲则流急,而云“迅流难”与义不通。 <7>搴长茭:捆成长束的茭草,又称为草龙、草帚等,为塞河所必须。 <8>薪不属:犹言薪不继、不⾜。属,是连属的意思。 <9>颜师古注说:“(同颓)林竹者,即上所说“下淇园之竹以为楗”也。石菑谓臿石立之,然后以土就填塞也。” <10>灵轵:渠名。《集解》引如淳语说:“《地理志》周至有灵轵渠。”堵⽔:《集解》引徐广语说:“一作诸川。” <11>东海:梁⽟绳《史记志疑》考为北海之误。钜定:《集解》解释说:“钜定,泽名” <12>佗:同“他”

 太史公曰:余南登庐山,观禹疏九江<1>,遂至于会稽太湟,上姑苏,望五湖;东窥洛汭、大邳、河,行淮、泗、济、漯、洛渠<2>;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;北自龙门至于朔方。曰:甚哉,⽔之为利害也!余从负薪塞宣房,悲《瓠子》之诗而作《河渠书》。

 〔注释〕

 <1>九江:有三说:一认为长江在荆州界內分为九道支流,然后又会为一条大江,如汉儒孔安国等主此说;二认为九江各自别源,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以 南的九条支流,会合于长江,孔颖达说江南⽔无大小,俗人皆呼为江,所以这九条支流称为九江。九江之名载于《禹贡》“九江孔殷”条注文之中,今已不知其所指,故不录。三是以为九江就是彭蠡泽,即今洞庭湖,宋儒胡旦、朱熹等主此说。 <2>‮华中‬书局标点本《史纪》以漯洛为一渠,误,中间宜加顿号分开。漯为漯⽔,就是前文所说:禹分河为二渠“北载之⾼地”之一的漯⽔,源自河南武陟县流经河北、山东⼊海;洛⽔就是《禹贡》所说:“导洛自熊耳”中的洛⽔,是伊、洛之洛,不是陕西境內的渭、洛之洛⽔。

 m.mKuxS.cOM
上章 史记 下章